文/ 梁鵬飛
1、
提到漢武帝,有段評語恰如其分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劉邦建立漢朝,結束秦末分裂局麵,將中國曆史拉回正軌。
但是真正能夠讓漢朝發揚光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據一席之地,還是要靠漢武帝。
否則2000多年前的中國,很可能如同曾經的羅馬帝國一樣,麵對北方蠻族的衝擊,星雲飄散。歐洲從未統一,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漢武帝能夠北擊匈奴,徹底打趴這個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最大的本錢,還是靠他的爺爺和爸爸,以及從呂後就開始的,西漢治國思想黃老之學,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從高祖開國,到漢武帝登基,整整過去了60年,然後到漢武帝下定決心,取消和親國策,和匈奴幹個你死我活,又過去了10年。
注意這2個時間點。
西漢花了60年積累各種資源,然後漢武帝又花了10年修煉自己,到開國70年的時候,才敢和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匈奴撕破臉。
所以漢武帝並不是個瞎折騰的主兒,他知道順勢而為。
什麽時候不折騰,什麽時候該折騰,聰明人一定要看準時機。
在漢武帝的爺爺和爸爸那裏,西漢號稱“文景之治”,曆代評價甚高。
《史記ⷥ𗮦𘣀“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書・景帝紀》:“漢興,掃除繁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文景之治,就是不折騰。
因為文景之治的不折騰,給了漢武帝折騰的基礎。
然後因為武帝的折騰,他必須建立起一整套製度,把整個國家機器開動起來,因為有匈奴這個強勁對手,這才鍛造了強悍的,所謂“雖遠必誅”的強漢。
漢朝因此徹底改變了中國曆史。
2、
宋仁宗最大的失敗,就是該折騰的時候不折騰。時代給了他最大的舞台,他卻唯唯諾諾,不敢重拳出擊,最終北宋徹底失去了解決契丹的最好時機,並坐視西夏崛起,最好的敗亡就此注定。
前麵咱們一直在強調,宋仁宗接手的局麵,和漢武帝非常相似。
兩個人登基時候,西漢和北宋都是開國60年。
60年一個甲子,60年一個輪回。
兩個人分別是各自王朝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皇帝,應該說,正是處於封建王朝最好的上升時期。在這個階段,士氣、民心都處於整個王朝周期最完美的狀態。
北宋在開國60年後,所積累的社會財富,不可謂不多。曾經有個說法,說宋朝的GDP占當時世界的一大半,這個說法有一定爭議,但是當時社會經濟極度發達肯定沒錯,至於人口,據說北宋鼎盛時期實際控製人口近億,也有說超過1億。
而漢武帝時期人口最多也就5000萬左右吧。
宋仁宗手裏有的資源,比起漢武帝來說,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
但是他慫,一輩子都沒有想過主動出擊。
3、
自秦始皇之後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曆史當中,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
其實草原民族的人口一直不過百萬級別,而中原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千萬級,除了人口,各種武器裝備草原民族也基本無法自產,但是草原遊牧民族卻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這就要說到軍事動員能力的區別了。
實際上,衡量一個王朝是否強大,不在於它的財富,也不在於它的人口,而在看它的資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動員能力是否強大。
咱們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如今中美兩國在對抗疫情方麵的措施。
中國如何對抗疫情?很簡單,湖北封省,武漢封城,全國其它省調醫療隊過去支援,相關企業開足馬力玩命生產各種口罩、防護服,2個月解決問題,這背後的人力物力投入是天文數字,但更厲害的,是人力物力調動機製,效率極高。
反觀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你說它沒有足夠多的人力物力嗎?可能比中國少點,畢竟這些年美帝玩金融,空心化了,工業生產能力不足。但歸根到底,是它的動員機製有問題。美國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會按照聯邦政府號令行動。
所以,動員機製和動員能力,才是關鍵。
否則,你空有資源,你沒法把它用起來。
4、
漢武帝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搞出了一整套的製度,能夠把大漢王朝所有老百姓辛苦勞作,生產的物資財富,全部征集起來,大漢王朝的國家機器,在漢武帝操作下,如臂使指,指哪打哪,那叫一個運用自如。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幹死匈奴。這也是漢武帝最大功績。
四大古文明,隻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就是因為漢武帝幹死了匈奴,其它幾個古文明全部被蠻族滅亡。
為了和匈奴打仗,他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而在古代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非常花錢,非常非常花錢。
別的不說,維持一支10萬人規模的騎兵部隊,你至少要有50萬匹軍馬隨時可以出動。想想看,這得花多少錢?
別看這麽多,一場仗打完,出去的軍馬至少折損一大半。
所以你還要源源不斷,繼續養馬。
所以要源源不斷花錢。
武帝為了能夠這樣花錢,什麽賣官鬻爵,什麽拿錢贖罪(比如李廣失期當斬花錢就沒事)都不算啥,漢武帝時期開創了鹽鐵專營,直到現在依然是對全體國民收稅的最佳工具。
武帝整了這麽多心思,就是為了“與民爭利”,要把老百姓的勞動產出,全部轉化為戰爭潛力,和匈奴死磕。
說到底,漢武帝治下的大漢王朝國家機器,動員能力極為強大。
有這種舉國之力做後盾,衛青、霍去病才能夠千裏出擊,一舉攻破單於王庭,封狼居胥,取得千年來漢民族對草原民族最大的軍事勝利。
5、
和漢武帝比起來,宋仁宗最大的不足,就是北宋動員機製不行,大宋的國家機器,效率太低,沒法把大宋的資源整合起來,也沒法把大宋的人力物力轉化為戰爭潛力。
別的不說,單就說要和契丹開仗,必須要有的騎兵部隊。
北宋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馬不足。
如果你看宋史,北宋和契丹長達百年的戰爭,大多數都是步兵對騎兵。或者是守城戰。偌大的河北平原,大多數時候,宋軍就是守在城裏看契丹鐵騎到處跑。
為啥宋軍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
這個原因就複雜了,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但說來說去,反正就是北宋時代無法像漢武帝那樣大量砸錢養騎兵。大宋的人力物力無法動員起來,無法轉化為戰爭潛力。
另外,整個宋代武人的地位太低,北宋國策是“以文製武”,武將見到文官,都要乖乖低頭,這種社會氛圍無法培養優秀將軍,整個仁宗朝,就沒有能打仗的人。好不容易出了個狄青,最後命運如何?
對西夏戰爭不利,宋仁宗派範仲淹到前線主持局麵,範仲淹作為文臣,毫無疑問很出色,也算是知兵,並非司馬光那樣的儒生,光說不練。
範仲淹在這3年軍旅生涯中,寫過一首著名的詞《漁家傲》
詞寫得不錯,但是範仲淹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太讓人捉急,和李元昊幾次對陣,野戰均遭慘敗,最後隻好避開和西夏鐵騎正麵對抗,拚命築城,步步為營,試圖困住西夏。反正最終是奈何不了對方,隻好像對契丹一樣,也給對方歲幣,花錢買平安。
所以為什麽說北宋是最窩囊的一統王朝?
因為它打不過契丹,打不過西夏,隻好花錢買和平。卻從來沒有想過臥薪嚐膽,在戰場上解決對方。
北宋亡國的根子就是在仁宗朝埋下。
6、
到底該如何理解折騰和不折騰?
又該如何理解有所作為和碌碌無為?
折騰是一個貶義詞,作為是一個褒義詞。具體如何看待,要結合具體的曆史背景。
漢武帝有文景之治打下來的基礎,他主動出擊匈奴,這不能叫折騰,這就是君王的有所作為。
宋仁宗也有祖宗60年的積累,他隻想做個守成之主,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出擊,這說好聽了是不折騰,其實何嚐不是碌碌無為?
當然漢武帝也不是所有動作都算得上有所作為,在他打殘匈奴以後,晚年依然好大喜功,為了幾匹汗血寶馬遠征大宛,這就是瞎折騰。
他後來悔悟,給自己下輪台罪己詔,算是公開承認了自己晚年錯誤。
縱然如此,漢武帝的偉大功績不容抹殺。
公允來說,漢武帝的一生,前麵幾十年都是有所作為,最後十多年是瞎折騰。相比而言,宋仁宗整個一生都是碌碌無為,一點折騰的心思都沒有,也就失去了有所作為的可能性。
我倒希望宋仁宗有漢武帝一半的血性,有漢武帝一半好大喜功,恐怕北宋的結局也不至於如此悲慘了。
宋仁宗,就是缺了這點血性。
當然,這也不能全然怪他。
在北宋那個時代,重文抑武,整個國家上上下下,整個漢民族都失去了漢武帝時代的血性。
用漢武帝晚年,和宋仁宗一生的反麵教材,可以教會我們: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啊。
武帝晚年瞎折騰就是好戰必亡,仁宗一生不作為,花錢買和平,就是忘戰必危。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