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無間網融洽無間網

海明威作品風格(硬漢海明威)

作者 :宋毅、田傑

海明威作品風格(硬漢海明威)

他14歲走進拳擊場,滿臉鮮血,可他不肯倒下;19歲走上戰場;200多塊彈頭彈片,也沒能讓他倒下;寫作上的無數艱辛,無數的退稿,無數的失敗,還是無法打倒他;直到晚年,連續兩次飛機失事,他都從大火中站了起來:最後,因為不願意成為無能的弱者,他舉槍自殺。

1899年7月21日,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執安湖南岸,一個叫橡樹園的小鎮。

家裏一共有六個孩子,海明威是第二個。母親很有修養,熱愛音樂。父親是一位傑出的醫生,又是個釣魚和打獵的能手。海明威3歲時,父親給他的生日禮物是一根漁竿兒;10歲時,父親送給他一支一人高的獵槍。父親的影響使海明威終生充滿了對捕魚和狩獵的熱愛。海明威29歲時,父親因為糖尿病和經濟困難,用手槍自殺了。

14歲時海明威在父親支持下報名學習拳擊。第一次訓練,他的對手是個職業拳擊家,海明威被打得滿臉鮮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著紗布還是來了,並且縱身跳上了拳擊場。20個月之後,海明威在一次訓練中被擊中頭部,傷了左眼。這隻眼的視力再也沒有恢複。

中學畢業以後,海明威不願意上大學,渴望赴歐參戰。因為視力的緣故未被批準。他離家來到堪薩斯城,在《堪薩斯明星報》做了見習記者。

在這裏他學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明星報對於文字有110條不得違反的規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語言”,“用動詞,刪去形容詞”,“能用一個字表達的不用兩個字”,等等。海明威專心致誌,很快掌握了新聞寫作的技巧,並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風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願以償,加入了美國紅十字戰地服務隊,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大利戰場。7月初的一天夜裏,海明威的頭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傷,人們把他送進野戰醫院。海明威的一個膝蓋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多達230餘塊。他一共做了13次手術,換上了一塊白金做的膝蓋骨。有些彈片沒有取出來,到死都留在體內。

他在醫院裏躺了3個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頒發的十字軍功勳章和勇敢勳章,這時他剛滿19歲。

大戰後海明威回到美國,戰爭除了給他的精神和身體帶來痛苦外,沒有帶來任何值得高興的事。舊的希望破滅了,新的理想又沒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虛。

盡管這樣,海明威依舊勤奮寫作。1919年夏秋,他寫了12個短篇,寄給報社被全部退回。母親警告他:要麽找一個固定的工作,要麽搬出去。海明威從家裏搬了出去,因為什麽也改變不了他獻身於文學事業的決心。他隻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個冬天,他獨自坐在打字機前,一天到晚寫作。有一次參加朋友們的聚會,海明威結識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紅發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歲,成了海明威的第一個妻子。這時海明威22歲。

1922年冬天,他赴洛桑參加和平會議時,哈德莉在火車站把他的手提箱丟失了。手提箱裏裝著他的全部手稿,一個長篇、18個短篇和30首詩。這使海明威痛苦萬分又毫無辦法,隻能重新開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個短篇和十首詩》在法國的一個非正式出版社出版。總共隻印了300冊,在社會上毫無影響。

作為記者,海明威很受歡迎。但他嘔心瀝血寫成的小說,卻沒有報刊肯用。尤其令他傷心的是,退稿信上總是稱他的作品為“速寫錄”、“短文”,甚至說是“軼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學創作。1924年,海明威辭去記者工作,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又要養活剛出生的兒子,生活艱難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為窮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經帶著兒子離開了他。他除了通宵達旦地寫作,隻能把看鬥牛當作娛樂。

第二年,海明威與波林結婚後不久,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也升起了》問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範之作。這部小說用美國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話“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作為題辭,從而產生了一個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這個流派的代表。小說描寫一群一次大戰後流落在巴黎街頭的英美青年,內心苦悶,既否定了過去,又對將來喪失了信心。這是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青年思想危機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對此感受真切。他就在絕望、迷惘中掙紮過。但他與那些或者跳樓、服毒自殺,或者終日消沉的青年們不同,他很快便從那種情緒中擺脫了出來,寫作、進取,立誌有所作為。

《太陽也升起了》發表之後,“迷惘的一代”文學的影響在歐洲許多國家一天天擴大。1929年,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問世。這本書在幾個月內就銷售了10萬冊,是海明威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萊塢為購買小說的攝製權,出了空前的高價。

進入30年代,國家雖然正處在經濟危機之中,海明威卻捕魚打獵,觀看鬥牛,過得十分愉快。1932年,海明威發表了關於西班牙鬥牛的專著《死於午後》,被稱為鬥牛題材的經典著作。1933年他去非洲打獵和旅行。並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書。1936年他又寫成了短篇佳作《乞力馬紮羅的雪》和《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這是他最成功的短篇小說,均被拍成電影。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法西斯分子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企圖推翻共和國。海明威借款4萬美元為忠於共和國的部隊買救護車。為了還清債務,他作為北美報業聯盟的記者到西班牙采訪,並拿起武器參加了戰鬥。西班牙內戰以共和軍失敗而告結束,這讓海明威十分難受,他寫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劇本《第五縱隊》,歌頌獻身於正義事業的人們。

1939年,海明威寫成他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小說出版後幾天,妻子波林與他離婚。不久,他和女作家瑪莎結婚,一起到中國來度蜜月。他們作為戰地記者采訪了我國的抗日戰爭,寫了6篇中日戰爭的報道,高度讚揚了我國人民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海明威始終態度鮮明地反對法西斯分子。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的當天,海明威就參加了海軍。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戰。他改裝了自己的遊艇,配備了電台、機槍和幾百磅炸藥。他的行動計劃是,在古巴北部海麵搜索德國潛艇;如果發現潛艇,就全速前進,撞擊敵船,與之同歸於盡。這項計劃不但得到了美國駐古巴的大使布拉頓的批準,而且得到了美國情報參謀部的讚同。海明威指揮船員在海上追蹤德國潛艇近兩年,始終沒有找到相撞的機會。

1944年6月,海明威隨美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他自己率領一支法國遊擊隊深入敵占區偵察,不斷地向作戰指揮部提供大量珍貴情報,因此而獲得一枚銅質星章。同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第二年三月,他與他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妻子瑪麗結婚。瑪麗是位記者,她陪伴海明威走完最後的15年。她的來到使海明威的生活充滿了從未享受過的天倫之樂和人間溫暖。

50年代初,海明威發表了他最優秀的作品《老人與海》。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是他全部創作中的瑰寶。不久,他因此而獲得了普利策獎。

海明威懷念非洲和狩獵生活。1954年1月,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獵。他們乘坐的小型飛機在尼羅河源頭附近不幸墜落,倆人都受了傷。另一架飛機看到了墜毀的飛機。人們都認為海明威夫婦遇難了。但55歲的海明威並不在意,他們又換乘飛機飛往烏幹達首都。飛機隻飛了片刻便一頭栽到一個種植園裏。幾秒鍾後飛機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著瑪麗從飛機的殘骸和火焰中爬了出來。瑪麗幾乎不能動彈了。海明威幫助當地農民撲滅了大火,然後陪瑪麗去醫院。

瑪麗的傷並不重,隻是斷了兩根肋骨。傷勢嚴重的是海明威自己。病曆卡上寫著長長的一串病名:關節粘連、腎挫傷、肝損傷、腦震蕩、二度和三度燒傷、腸道機能紊亂……

躺在病床上,海明威看到了用25種語言文字發表的他的訃告。身體尚未康複,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降臨到他的頭上了。他無法親赴瑞典領獎,隻好委托駐斯德哥爾摩的美國大使代他出席慶典。授獎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榮獲諾貝爾獎金之後的幾年,他沒有發表過重要作品。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寫作時越來越吃力。他的高血壓症、糖尿病、鐵質代謝紊亂、皮癌、精神抑鬱症等一大串疾病,使他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1961年7月2日清晨,這位身高6英尺,體重220磅的巨人,把心愛的雙筒獵槍放進嘴裏,扣動了扳機。

海明威死了,但他塑造的硬漢形象永遠活著。

他成功地塑造硬漢形象,並不因為掌握了一套寫硬漢的技巧。他寫作的方法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他自己先做個硬漢,然後他寫他自己。因此,人們認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筆下的人物,也隨著他一起成熟、完美。《海明威短篇小說選》的第一篇《在密執安北部》是他最早出版的作品之一。作者講敘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當女仆的姑娘愛上了一個鐵匠。一次,鐵匠在她主人家喝酒,她便在外麵等著,懷著純真的愛心,隻想能看他一眼。鐵匠出來了,把她帶到碼頭上,粗暴地占有了她,然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著了。姑娘被侮辱和損害了。她會怎麽樣呢?海明威寫道:

她又冷又悲,一切都像是完了。她走回到吉姆躺著的地方,再一次使勁搖了搖他,看他到底醒不醒。她哭著。

“吉姆,”她說,“吉姆。醒醒啊,吉姆。”

吉姆動了動,把身子蜷得更緊了。莉芝把上裝脫了下來,俯身過去拿上裝給他蓋上。她把上裝小心謹慎地、幹淨利落地在他四周掖好。然後她穿過碼頭,走上陡直的沙土路回去睡覺。冷霧由港灣上穿過樹林正升起來呐。

這或許是海明威筆下的第一個“硬漢”。她的命運與一般人相同,或比一般人更不幸;她的能力也與一般人相同,不會變痛苦為歡樂。所不同的隻是對待不幸的態度:她沒有悔恨、恐懼、絕望或麻木,卻把不幸承擔了下來。

承擔不幸,是硬漢性格的出發點。

《喪鍾為誰而鳴》是海明威中期最成功的作品。主人公羅伯特稱得上是個完美的硬漢形象。完成了炸橋任務,可他的腿也斷了。敵人就要圍攻上來。他不願拖累戰友的撤退。他無法和他熱愛著的姑娘去馬德裏,無法看到他蒙大拿的家鄉了,他年青青的生命就要結束。但他用平靜的語調勸瑪麗亞離開:“我們下一次去馬德裏吧,真的。走吧。”他的同伴哭著說:“你要我槍殺你嗎?要嗎?沒關係。”“不用了,”羅伯特說,“走吧,我在這兒很好。”

與那位密執安姑娘相比,羅伯特遇到的是更大的不幸。同樣,羅伯特承擔了這不幸、即使死,也保持住了體麵和尊嚴。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最後的硬漢形象。那位老人遇到了比不幸和死亡更嚴峻得多的問題——失敗。老人拚盡全力,隻拖回一具魚骨。怎麽辦呢?“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老人回答說,“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老人因此夢見了獅子。

海明威生前一定也夢見過獅子。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赞(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融洽無間網 » 海明威作品風格(硬漢海明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