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到底會有多大的成功?”
“如果小米汽車不成功,會不會把你們小米現有的業務全部拖垮?”
這是2021年小米宣布造車之後,財報電話會議上投資人經常要問到的問題。在新能源如此內卷的國內,做手機起家、毫無造車經驗的小米能否跨界成功,很難做出判斷。因此小米的股價蔓延著搖擺不定的情緒。
從2021年3月,雷軍官宣造車之後,小米股票再次下跌,三年的時間一直維持在平均15元的股價,甚至跌到了8元。在這三年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小米無論拿出多好的財報,市場始終懷疑:小米汽車能不能成功、小米模式有沒有未來。
直到2024年5月,小米首款車型SU7的交付徹底改寫了這一局麵——短短9個月,累計交付量突破13萬台,提前完成年度目標。隨之而來的是小米股價翻倍至36元,市場信心重回正軌。SU7成為小米汽車業務成功的標誌,而更深層的答案則藏在“小米模式”背後。
這一次,“小米模式”不再僅僅是營銷的勝利,而是小米十多年積累的硬件生態、用戶理解、新零售布局和互聯網思維在全新領域的完美呈現。
2024年是小米方法論集中體現的一年,也是小米在高端市場、線下市場以及女性市場補課的一年。小米SU7的成功,小米的成功,“會營銷”可能是小米最微不足道的一環。
2024年2月初,蘋果被曝出不再造車。雷軍在微博發文表示:“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我們深知造車難度,3年前依然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雷軍在直播中也聊到蘋果的用戶,小米來守護。
小米要想在高端市場有所突破,必須要轉化蘋果用戶。因此,小米希望在智能家居、汽車等領域逐步占領蘋果生態的“空白區域”,構建一個“蘋果+小米”的混合使用模式,從而吸引更多蘋果用戶。
小米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兼容蘋果生態,避免與蘋果進行直接競爭。蘋果的生態係統擁有超過22億活躍用戶,具有強大的用戶黏性和忠誠度。為了減少市場風險,小米選擇通過技術創新與蘋果設備進行無縫連接。
小米的生態係統與蘋果相比,更加開放和友好。小米不僅免費開放接入其AIoT平台,還提供開發支持,吸引了大量第三方設備廠商的加入。根據2024年第三季度的財報,小米AIoT平台連接的設備數量已經達到8.61億,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智能家居領域的領導地位。這種開放性生態的優勢,使得小米能夠在多個領域與蘋果競爭,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和物聯網設備的市場中。
小米在手機、汽車、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加大了與蘋果生態的兼容性。
小米推出的澎湃OS2.0係統全麵支持蘋果設備文件互傳,並通過HyperConnect功能增強了小米設備與蘋果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在汽車領域,小米的SU7車型也實現了與蘋果生態的深度融合,支持AppleCarPlay與無線連接,增強了用戶體驗。
此外,小米汽車SU7在推出後,憑借其對蘋果用戶的友好策略,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蘋果用戶占比超過50%。
除了手機和汽車,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也是其重要的競爭優勢。小米通過小米AIoT平台不斷擴展智能家居產品線,並且增強了與蘋果設備的互聯互通能力。
小米的智能家居產品可以通過AppleHomeKit進行控製,這使得“蘋果+小米”的混合使用模式得以實現。小米還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在智能家電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進一步提升了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小米一直在加速線下零售布局,2021年1月9日,小米之家全國範圍內千店同開,小米之家的數量超過了2000家。2021年的11月初,盧偉冰宣布小米之家已經突破了10000家。2025年的目標是實現20000家門店的計劃。憑借“手機+IOT+汽車”三大核心業務的引流能力,小米持續優化門店類型和選址策略,以爭取在高線市場擴張的同時,下沉至縣級市場,全麵提升市場覆蓋率。
小米加速推進新零售戰略,2024年計劃新增3000家門店,並已提前實現全年目標。截至第三季度,小米大陸線下門店數量超過13000家,年底預計達到15000家。此外,小米通過優化門店選址和麵積升級,力爭在購物中心等優質場所開設標杆性大店。
小米汽車成為門店擴張的重要推動力。為滿足汽車銷售需求,小米升級了線下門店,如黃島小米之家升級為600平方米的“人車家”融合大店。未來,小米計劃在全國開設超過100家此類融合門店,以展示“手機+IOT+汽車”的完整生態。同時,部分早期門店將調整至更優質位置,麵積擴展至500平方米以上,以提升用戶體驗。
門店擴張的同時,小米依托自身的品牌流量獲得購物中心的租金優惠。與傳統汽車品牌相比,小米的“低成本引流+高效轉化”模式幫助其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未來,小米將繼續在全國頂級購物中心搶占優質鋪位,進一步提升門店形象和覆蓋範圍。
在高線城市取得成功後,小米正謀求解決縣級市場的覆蓋問題。目前,小米在縣級城市和鄉鎮的市場份額較低,成為其未來擴展的重要方向。盧偉冰提出“攻占縣級市場”的構想,盡管尚未形成具體布局計劃,但隨著汽車網絡的擴展和大家電業務的增長,小米有望在下沉市場取得突破。
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在高線市場,小米通過流量帶動銷量,尤其在購物中心,大麵積門店既能展示全品類產品,又能通過引流降低運營成本。與此同時,小米的IOT產品、手機、汽車等業務板塊相互促進,為線下擴展提供了充足動力。
2024年,小米以30.5%的營收同比增長和4.4%的淨利潤增長展示了強勁的業務勢頭。盡管新能源汽車業務短期內仍有虧損,但通過門店網絡優化、品牌生態擴展及市場覆蓋提升,小米正穩步向線下零售和全品類融合的未來邁進。
小米汽車依舊保持了開放生態。小米汽車正式宣布與「蔚小理」三家車企——蔚來、小鵬、理想進行充電補能網絡合作。合作涵蓋了超過14000根蔚來充電樁、9000餘根小鵬充電樁以及6000多根理想充電樁,均已入駐小米充電地圖。用戶現在可以通過小米汽車App實時查看這些充電樁的動態數據,並掃碼充電。小米的入場,未來新能源品牌可以帶來更多的合作。
在全球化領域,小米已經完成了“產品出海”和“品牌出海”,現階段正邁向更複雜的“模式出海”。盧偉冰宣布,小米計劃在未來5年內在海外開設1萬家小米之家,將「人車家全生態」和新零售模式帶向全球市場。這一布局不僅是小米商業模式的複製,更是對全球消費者行為的深刻洞察。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電動汽車成為小米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盧偉冰強調,小米汽車並非簡單追隨,而是基於“消費電子與傳統汽車結合”的產業理解,目標是在未來15至20年內進入全球車企前五。這種立足於消費電子基因的思考,使小米在汽車領域具備獨特的創新優勢。
在數碼領域,女性用戶的主動參與相對較少。根據筆者觀察,她們整體對數碼產品的興趣並不高。小米手機在早期更多依靠互聯網推廣,通過性能和刷機玩法吸引了大量熱衷於數碼探索的男性用戶。這種策略也使得小米手機的用戶性別比例一度達到7:3,男性占據了明顯的主導地位。
在小米Civi之前,早期推出了小米Note女神版,和美圖合作推出小米CC9係列,小米11青春版,小米5X、小米6X,可以看出小米一直很重視女性市場。但是小米civi係列一直賣得不好,女性市場根本進不去。
但是誰也沒想到均價25萬的小米SU7會是小米女性市場的突破口,會帶來如此巨大的情緒價值。雷軍在小米內部會議上表示,他很意外小米SU7俘獲這麽多女性的芳心,女性直接買占比30%。雷軍說,這些女車主可能記不住2.78秒,但她們被SU7的“顏值+防曬+收納”打動。算上疊加幫太太/女友買的情況,預計女性車主總占比近5成。
米家的產品終於在2024年徹底出圈,高顏值和實用性贏得了廣泛的喜愛,進一步加深了小米在女性消費群體中的影響力。其生態鏈品牌米家,吸引了大量注重生活品質和智能體驗的女性消費者。比如現在依舊缺貨的小米相機打印機以及小米MixFlip。小米還意識到“小屏旗艦”手機的市場需求,強調了“小尺寸”和20多種機身顏色小米15係列。在雷軍的微博評論裏,經常可以看到網友要求小米做衛生巾。雷軍成了大家的許願池。
回顧小米在女性市場的努力,從Civi係列的平淡表現,到SU7的現象級成功,可以看出女性市場的潛力遠超預期。雷軍曾表示,女性用戶的需求雖然更加複雜,但一旦打動這部分群體,就能建立更強的用戶粘性和品牌忠誠度。
未來,小米或許會繼續深耕這一市場,推出更多女性友好的智能硬件和高顏值產品。例如,小米可能會擴大“輕便、時尚、個性化”產品線,甚至進入女性個人護理或健康管理領域。女性市場已不再是小米的短板,反而可能成為其生態係統的新增長點。
看完2024年小米的表現,小米的成功到底是因為什麽。
2024年小米SU7的爆火是各大車企無論如何不能忽視的純在。當采訪人員提問SU7相關的問題,他們都會這樣回答:小米SU7外觀好看、小米營銷做得好,但是技術不怎麽樣等等類似的話。從小米手機發布,到米家生態的建立,再到小米汽車的爆火,友商們都經曆了看不上、看不懂、追不上的三個過程。往往忽視了小米成功的本質——小米模式。
小米模式以硬件產品為切入點,以互聯網思維為驅動,結合新零售和生態係統,最終通過互聯網服務實現盈利。這種模式顛覆了傳統硬件企業的運作方式,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小米模式的成功不僅在於產品本身,更在於它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商業邏輯的創新應用。
在硬件方麵,小米始終堅持高性價比的策略。通過優化供應鏈、控製運營成本,小米將產品毛利率壓到極低水平,以此獲得大量的市場份額。小米創始人雷軍曾承諾,小米的綜合淨利潤率將控製在5%以內。這種策略看似激進,但背後隱藏著重要邏輯:低毛利的硬件能夠快速擴大用戶基數,占領市場,從而為後續的服務收入打下基礎。
以小米手機為例,它不僅成為了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還作為智能生態係統的入口,帶動了其他產品的銷售。除此之外,小米的“爆品思維”也極具代表性。與傳統企業大量鋪設產品線不同,小米專注於少數幾款產品,通過迭代優化和精準定位,打造出像小米手機、米家掃地機器人、小米電視這樣的明星產品。
除了硬件,小米在零售渠道方麵也展現出了獨特優勢。公司最初依賴互聯網直銷,通過官網和小米商城直接觸達用戶,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同時,小米在全球範圍內發展了線下零售網絡,“小米之家”就是典型代表。這些線下門店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體驗需求,還進一步強化了小米品牌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國際市場,小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印度、歐洲等地迅速站穩腳跟,形成了“輕資產、高效率”的銷售模式。與傳統渠道相比,小米的新零售模式更靈活、更具競爭力。
小米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還體現在互聯網服務上。與蘋果、三星等硬件廠商不同,小米的真正盈利點並非硬件本身,而是圍繞用戶展開的服務收入。這些互聯網服務的高毛利彌補了硬件的低毛利。此外,小米構建的AIoT生態係統通過智能硬件的協同,將手機、家電和其他設備無縫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用戶的粘性,也為公司帶來了持續的收益。
小米模式成功的背後,還離不開它以用戶為核心的運營策略。從創立之初,小米就強調用戶參與產品的研發與優化,通過社區互動、粉絲反饋等方式不斷完善產品。這種用戶驅動的方式,使得小米不僅能夠快速抓住市場趨勢,還能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忠誠度。
總的來說,小米模式的成功離不開其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和對生態協同的深刻理解。通過低毛利、高效率的運營方式,小米不僅實現了快速擴張,還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強大的品牌認知度。
回到文章的開頭,那些投資人曾反複提問的焦慮,如今似乎有了答案。小米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它抓住了造車的“風口”,也不僅僅因為它會營銷。真正的原因在於“小米模式”——它以用戶為核心,以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硬件和服務的邊界,創造了一種能夠跨界融合、顛覆傳統的商業生態。
小米SU7的爆火隻是小米方法論的一次完美驗證。從看不上,到看不懂,再到追不上,小米一次次用行動打破外界的偏見。它在高端市場的突破,在智能家居生態的深化,以及在女性市場的意外成功,都表明“小米模式”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與創新的結果。
或許,小米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科技行業,成功從來沒有終點,隻有下一個戰場。而小米模式的真正意義,也許不是它能否顛覆一個產業,而是它如何讓世界看到:創新的方式,不止一種;成功的路徑,可以更為多元。小米的故事,還遠未結束。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