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驅。字範孫,號夢扶,別號��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出生。漢族。世業鹽商。
幼年受傳統教育,飽讀經籍。1882年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後入清翰林院任職。做過清朝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詳校官、貴州學政、學部侍郎,掌管全國的教育。但他不同於一般封建官史,積極倡導新式教育。曾以奏請光緒帝開設“經濟特科”借以改革科舉製度而傳名於世。
嚴修大力推進民間辦學,熱心於鄉裏興學。開始以學館為基地,改革舊式教育,推進“西學”傳播。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時稱“嚴館”),習英文、數學和自然科學,開津門西學之先。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堂,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研究所等多種教育機構。
嚴修提倡女子教育,是中國最早的女學倡辦者之一。1902年創辦的嚴氏女塾,被《大公報》稱為“女學振興之起點”。1905年將嚴氏女塾改為嚴氏女學,成為一所正規的民辦女子小學。並在私宅創辦了“保姆講習所”(幼兒師範)及嚴氏蒙養園(幼兒園),培養出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骨幹。
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麵,嚴修的重大貢獻是籌設南開學校。1902年到1904年間曾兩次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隸學校司督辦。之後與張伯苓決定將嚴館和王(益孫)館合並,籌設私立敬業中學堂。1904年10月,中學正式開學,聘張伯苓為監督(即校長)。這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開中學堂。嚴修作為校董,不僅以個人財力、物力資助學校發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辦學方向上對南開也有很大影響。1918年與張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學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創辦南開大學,此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到1928年,獨具特色的南開係列學校(小學、中學、女中、大學)終於全部建成。
嚴修晚年還在天津倡組了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劄等多種,現輯錄出版的有《嚴修東遊日記》、《嚴範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香館手劄》等著作。嚴修不僅通經史、習數算,還研究泰西之學。而且琴棋書畫樣樣通曉,其書法秀逸渾雄,頗有功力,為當時津門四大書家之一。其還善詩歌,與趙幼梅、王守恂同被譽為“近代天津詩壇三傑”。
1929年3月15日南開“校父”嚴修在天津病逝,享年69歲。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開校友捐款,在南開中學建“範孫樓”,並塑造了銅像。1992年,南開大學又塑銅像於校園,以此來紀念嚴修一生矢誌新學的功績和對祖國教育事業的貢獻。
嚴修相關
嚴修故居 天津市和平區
經曆曆史事件:
五四運動 (公元1919年)
同年(公元1860年)出生的名人:
張彪 (1860~1927) 北京市

王清穆 (1860~1941) 上海市崇明

翁斌孫 (1860~1922) 江蘇省蘇州常熟

王春暉 (1860~1939)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

王邦懷 (1860~1936)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 + 更多公元186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9年)去世的名人:
李一諤 (1898~1929) 上海市金山區

邢士貞 (1903~1929) 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

陳雅樓 (1869~1929) 上海市浦東

王春林 (1861~1929) 上海市崇明

馮銀樓 (1899~1929) 上海市奉賢

巴玉藻 (1892~1929) 江蘇省鎮江京口區 + 更多公元1929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