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境下,企業家的資金規劃難題!
292025-07-05 07:28:22
自從觸屏智能手機、平板電視等顯示設備誕生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追求大屏幕、高分辨率帶來的震撼細膩的享受。在不考慮能耗、成本、性能、便攜性等外在前提下。分辨率越高,屏幕越好。
但實際上,就“分辨率”和“屏幕尺寸”而言,是相互製約的。要在它們之間建立一個衡量屏幕顯示精細程度的標準,需要用“每英寸PPI像素”這個概念把它們串起來。
PPI 的定義
每英寸像素PPI ——相信大家對這個概念都很熟悉,但背後的原理可能還沒有完全理解。在這裏,我想簡單的告訴你這個概念背後的定義。
首先,這個PPI其實是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的縮寫。顧名思義,意思是每英寸像素數為——,畫麵越細膩。
當我們測量屏幕的大小時,我們習慣用對角線的英寸長度作為度量。所以每英寸像素的概念也需要以對角線為基準。知道了屏幕的大小,再知道屏幕的分辨率,根據勾股定理計算對角線上的像素數,就可以得到每英寸PPI的像素數。
因此,計算PPI的公式可以是:
比如一個分辨率為2400 1080的6.67英寸屏幕,計算出來的PPI是395,而同尺寸屏幕的分辨率升級到3216 1440,那麽它計算出來的PPI是528,後者的顯示自然更細膩。
但是這個PPI真的能完美體現屏幕顯示的精細程度嗎?
如果同樣的問題放在幾年前,答案基本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放在今天,那麽答案可能就不一樣了。
讓 PPI 「難堪」的 OLED
我們知道,顯示麵板上的一個像素實際上是由幾個原色子像素(或稱“子像素”)組成的,一般由紅、綠、藍、RGB三原色組成,尤其是液晶麵板。每個像素嚴格遵循同一組子像素排列(一般是RGB標準排列)。
但是當主動發光的時代來到有機發光二極管,精致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就是自發光子像素壽命短,體現在宏觀上就是時間長了容易燒屏,尤其是藍色子像素。如果使用傳統的RGB排列,藍色子像素的壽命將比紅色和綠色像素的壽命短。
ta-track="33" class="syl-page-br syl-page-br-hide">後來三星為了延長壽命較短的子像素,研發了著名的鑽石 PenTile 排列,並申請了專利,這種排列增加了畫麵的通透性同時,能以更小的能耗獲得相同的亮度;但仔細看這種排列各個顏色子像素的量是不相等的,甚至存在著共用子像素的情況。
要知道「像素密度」這個概念提出來的時候,手機屏幕還是以 LCD 麵板為絕對主流,如果以 LCD 的像素密度計方式如法炮製,那麽就無法反映實際表現——在同一尺寸、同一分辨率下的兩塊 LCD、OLED 屏幕,即使是用了上麵的方法計算出相同的 PPI 值,實際 OLED 屏幕的像素細膩度其實是要低於標準 RGB 排列的 LCD。
嚴格來說,OLED 屏幕的像素密度需要在這個標準 RGB 排列的算法下再套上一個轉換係數,得到的等效 PPI 才更符合實際,不過有部分廠商會在官網產品參數頁上用轉換前的 PPI 來標出 OLED 麵板的像素密度,這稍微有點不嚴謹。
一般認為鑽石 PenTile 排列的轉換係數大概是 0.8 左右,所以,以一塊 6.67 英寸,分辨率為 2400 㗠1080 分辨率的 OLED 屏幕為例,它的等效像素密度大概為 395 㗠0.8 = 316。
▲ 左起分別為 RGB 排列、PenTile 排列、Delta 排列的顯微照片
當然啦,OLED 陣營可不止一種子像素排列方式,還有 Delta 排列(俗稱周冬雨排列)等等,而不同的子像素排列方式又對應著不同的轉換係數,這裏就不作過多說明。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近幾年越來越少的廠商和媒體去提及「像素密度」這個概念了,不同的 OLED 麵板轉換係數是一小方麵,而更多的,是如今手機尺寸趨同,隻需對比分辨率就能知道畫麵細膩程度,自然就不無需刻意去在意 PPI 這個概念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