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 - 簡介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他發明及製造了耒耜等多種農具,教人民進行耕作,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采集、漁獵進步到農業文化的情況⠣《周易・係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神農氏又被尊為醫藥之祖,曾親自用口品嚐百草,發明藥物及教人治病。司馬貞《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嚐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嚐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幹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嚐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後世傳說神農氏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髒,因而能化解百毒,又傳說他因嚐百足蟲(一說斷腸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
神農氏 - 曆史記載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並,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神農氏為什麽想起來種五穀呢?《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果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穀,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穀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裏,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穀穗在手裏揉搓後放在嘴裏,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確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裏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是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嚐,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菽、麥、稷、稻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神農氏教民種五穀後,並不單單靠天而收,還教民打井汲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在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會波動。由於這一帶曆史上多次被黃河水衝擊,黃水退後大量泥沙沉積,這些井多數都被埋在地下,現在僅找到一眼,在南麵二百步分配權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圓近百裏的人到這裏取水,稱為神水,說直接可以治病。
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嚐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在這高台上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穀豐登。曆代達官司貴人、文人學士到這裏朝拜者比比皆是。據縣誌記載,三國時曹植到這裏拜謁後,寫下著名的《神農讚》 :“少典之,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不。”
五穀台神農氏的塑像,肩披樹葉,頭生雙角,手捧五穀。牆上的壁畫記錄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績,除了開墾荒地,口嚐百草,播種五穀,汲水灌溉外,還有日中為市,造陶器,嚐藥治病等。
農業的出現,人類的勞動果實已有剩餘,這時,神農氏設立集市,讓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東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同時,他還發明了陶器,解決了人類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
神農氏的另一偉大功績就是創始了中國醫藥和醫術。
《綱鑒易知錄》記載:“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嚐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
神農氏 - 神農氏與炎帝
炎帝和神農氏的關係,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嚐百草的主題。而另一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係統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關於炎帝、神農氏的記載如下: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很明顯,少典、有喬都應為古國名或部落名。
又司馬貞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y。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櫻��由�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所以跟黃帝大戰的那個炎帝不是我們引為聖人的那個炎帝,而應為榆罔。
又很多人說的“神農氏統治經曆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個說法應該是出自《屍子》。《屍子》:“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這裏要說明一下,按《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是一個部落,它的首位領袖不是“炎黃”中的炎帝。《屍子》中說的七十世應該是整個神農氏共傳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紀》不一樣。
由於上古時的記載缺乏詳盡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所以炎帝與神農氏是否為同一人,目前還沒定論。
神農氏 - 傳說
頭頂一顆珠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藥,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裏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裏,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嚐,身上的餘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藥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藥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藥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神農嚐百草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隻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裏,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曆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隻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穀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穀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裏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穀,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裏,四麵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隻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杆,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裏嚐。為了在這裏嚐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嚐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裏一嚐,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隻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麵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喂到他嘴裏。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嚐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嚐百草。
他嚐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嚐,還是用木杆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嚐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裏的山山嶺嶺。他嚐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嚐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嚐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穀,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 ⠂ ⠂ ⠂ ⠂ ⠂ ⠂ ⠂ ⠂ ⠂ ⠂ ⠠
為了紀念神農嚐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神農氏 - 神農架
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一,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八:訓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采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為緬懷祖先,頌其偉業,林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開始在神農架主峰南麓小當陽興建神農祭壇一座,塑其雕像於群山之中,但見牛首人身的神農氏雙目微閉,似思似眠,神農塑像與千年古樸相擁而立,景致渾宏,氣宇不凡,蔚為壯觀。
湖北省西部有一片群峰聳立、林濤起伏的高大山地,它橫亙於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平方公裏,這就是我國著名的神農架林區。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氏曾在這裏遍嚐百草為民除病,由於崖高壁陡,珍稀藥草不易采到,神農氏就伐木搭架而上,因此後人稱這裏為“神農架”。
神農架內重巒疊嶂,山高穀深,主峰大神農架即神農頂,海拔3105米,是華中地區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區內古木參天,奇花異卉遍布,有“綠色寶庫”之稱。植物種類十分豐富,主峰東南千家坪生長著大量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如珙桐、水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它們大多都是舉世聞名的第三紀冰川樹種。林區的西南部,有一獨立奇峰稱“望農亭”,亭下有一片石林,上接懸崖,下臨深澗,或盤結曲扭,或亭亭玉立,或如猿猴抱柱,或如猛虎下山,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石林四周,流雲飛霧,若隱若現,有“石林雲雨”之稱,為神農架林區一大奇觀。神農頂北側,峽穀蜿蜒,峰岩壁立,飛瀑參差,景致奇秀,有“紅坪畫廊”美稱。此處,神農架區內還有眾多的奇洞、潮水河、猴子石、南埡山、小當陽等勝景。
保護區內,不僅景色秀麗,物種豐富,還有種類繁多的珍稀動物。除名貴的金絲猴外,有白雕、白鹿、白鬆鼠、白蛇、白熊等,堪稱是一個“白色的動物王國”。
神農氏 - 神農山
神農山,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城區西北23公裏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區136個景點。主峰紫金頂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氣勢雄渾,三大天門較泰山早154年。這裏曾是炎帝神農辨百穀,嚐百草,登壇祭天的聖地。也是道教創始人老子築爐煉丹、成道仙升之所。韓愈、李商隱等曆代名家曾在此留下許多傳世佳作。這裏有雄奇險峻的紫金壇,更有天下一絕的白鬆嶺。15600餘株白鶴鬆姿態萬千,生長於懸崖絕嶺之巔,居世界五大美人鬆之首。遊走其間,移步換景,恍若人間仙境,令人魄悸魂動,陡然升華。其山勢之雄險奇絕,樹型之屈曲優美,景層之深奧神秀,當推全國之最。
神農山還素有“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有珍稀植物1199種。九千隻國家保護動物太行獼猴攀枝登崖,嬉戲逗玩,平添無限野趣。神農山景區是休閑度假、探險攬勝、科學考察、回歸自然的絕好去處。
神農山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焦克公路、焦柳鐵路橫貫其下,晉洛公路縱行其間,餐飲遊樂服務舒適周到,民風淳樸,民俗特濃,我們熱情地歡迎四海賓朋光臨景區,一覽太行大觀――神農山,壯遊天下一絕――白鬆嶺!
地理位置與範圍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在該市市區西北23公裏的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5ⰱ1′30〃―35ⰱ9′;東徑112ⰴ4′――113ⰰ2′之間,麵積96平方公裏,內有8大景區136個景點,有九山兩河二十八峰。北部與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接壤;南臨燕川平原;東至丹河與博愛縣相望;西與濟源市相連。
獨特的自然條件
1、地質地貌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屬太行山南端前沿中山地段,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50―1116.9米之間。其中草凹嶺、紫金頂、小月頂、銅溝頂等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山勢陡峻,奇峰林立,溝壑縱橫,生境多樣。因受地質構造運動,流水長期侵蝕切割及石灰的淋溶作用,形成許多懸崖、深溝峽穀和天然溶洞。溝穀深切,高度在百米的懸崖舉目可見,深溝終年不見陽光,陰森逼人。整個地形可分為三類:一是險坡懸崖 地帶,分布在太行山南沿1~2公裏地段,從海拔200米拔地而起,突然升高到700~800米,坡度在45Ⱒ90Ⱔ,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植被稀疏,多為險坡懸崖,人們難以攀登。二是險坡緩衝地帶,海拔在700米~900米之間,人稱二站,坡度在20Ⱕ𗦥土層深厚,植物生長良好。三是山頂緩平地帶,麵積較大,地勢平緩開闊,形成許多小平地、小盆地,水份條件好,多為酸性土壤,適宜多種植物生長。
2、水文
自然保護區屬黃河水係,是仙神河、雲陽河、逍遙石河、丹河的發源地和上遊,這幾條河匯集沁河注入黃河。源頭地區地形複雜,形成許多半輻射狀的山澗溪流,溝穀深幽,河道狹窄,多彎曲,比降大。有些地段流水洪積成積梯瀑布。河水流量隨季節變化,汛期 多雨,流量大;冬春少雨,流量小,甚至斷流成為季節性河流。保護區內由於山高林密,植被覆蓋率高,降雨量較平原多,加上石灰岩淋溶的結果,形成許多山泉,終年不枯,有的溝底形成地下河,水聲潺潺,卻不見流水。水質良好,據同濟大學化驗測試,富含多種礦物質,有益於人體健康,可飲用。
3、氣候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和日長,冬季寒冷幹燥。據沁陽市氣象站觀察:年平均氣溫14.3℃。一月份最冷-2℃,極端最低氣溫-1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4℃,極端最高氣溫42.1℃。全年大於10℃的活動積溫4692.2℃。年平均日照時數2496小時,日照率57%。無霜期219天。年平均降水量 619毫米,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水熱同期。冬季雨量占全年降水量 的10%,春季降水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0%。由於地處太行山南沿,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過渡地段,山高林密,地形複雜,既阻擋西北寒流的侵襲,又截留了東南沿海暖濕氣流,形成獨特的小氣候,降雨量較平原偏多,空氣溫度偏高,夏季氣溫較平原低6~8℃。太行山雖是我國有名的幹旱地區,但在神農山風景名勝區的溝底和懸崖下多有泉水湧出,潺潺流水,終年不竭。獨特的氣候,複雜的地形,形成了許多小氣候和小生境,有利於多種動植物繁衍生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